看看入校课程如何开展
时间: 2020-08-11 作者:YHJ 阅读次数: 52
开设入校课程,其实就是想让孩子一进入校园就拥有安全感,如体会校园里融洽的气氛、熟悉和蔼可亲的老师等,还想让他们尽快找到归属感,如接受高年级同学的帮助、整理自己的教室、参观校园、认识老师和同学等。还有一周就要迎来开学了,新的学期有很多既定动作,比如开学典礼、开学第一课、一年级新生入校课程等等。这每一场活动对学生来说都应该是有意义的,如何组织好,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一起来看北京海淀区玉泉小学高峰校长的思考。
谈谈开学这件事。新的学年、新的学期开始,照例是举行开学典礼,学生、教师代表讲话,校长致辞。开学这一天,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01组织好开学典礼
校长致辞往往是长篇大论,其实小学生能够听懂和记住的不过两三句话。所以,无论校长做冗长的发言还是简单讲几句话,对小学生而言,效果都差不多。开学典礼那天我就跟孩子们说了两句话:一是“要恢复和强化以往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二是“高年级的同学要为低年级的同学做出榜样,并能主动关心低年级的同学”。一个暑假,孩子们懒懒散散,良好的校园生活习惯基本丢弃,开学后迫切需要恢复和强化,这是新学期伊始最重要的事。开学之后,孩子们需要静下心来,安心回到校园,回归课堂。
让大孩子为小孩子做出榜样,有两个意义。其一,要求高年级的孩子做得更好,让其感觉时刻都有小孩子看着自己、学习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其二,有利于减少大孩子欺负小孩子的现象,因为有了这种认识,大孩子欺负小孩子,就会感觉不好意思。这种现象虽然无法根除,但不可忽视,否则一旦发生,就会影响孩子成长。
02
上好第一课。第一课该怎么上?我们最起码要知道,如果第一节课孩子就不喜欢老师,也不喜欢这门学科,我们这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可能要白做。很简单,孩子不喜欢老师,连带着就不喜欢这个老师教授的这门学科,也就不会认真听课,更不愿意写作业,到考试时若逼急了,可能还会出点儿问题。我们对老师“上好第一课”给予了指导,建议他们“改变传统的上课方式,采取孩子们喜欢的方式上好第一课”。
可以上成讨论课:就这门学科讲一些故事,让孩子们谈谈体会、介绍学习经验等;可以上成活动课:到实验室、操场、校园、走廊、校长办公室等处上课,让孩子们感受到这门课的趣味性和价值;可以上成讲解课:由老师主讲,介绍与本学科有关的名人逸事、关键事件等;可以上成复习课:回顾上学期本学科的开设情况,复习学过了哪些知识,让孩子们回忆和画出知识体系树等;可以上成辩论课:让孩子们就某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辩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采用其他足以引发孩子们兴趣的上课方式。
03开好第一个班会。暑假结束后孩子们回到自己的班级,有很多新闻要交流,有许多想法要说给别人听。第一个班会,要让孩子们讨论在新的学期,班级生活应怎样设计、如何不断提高班级生活质量、如何建设班级组织,以发挥每个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的班级通过竞聘方式,建立了两套班委,一套“执政”,一套“在野”,“在野”的监督“执政”的。如果班级生活质量没有提高,或没有达到目标,“执政”的就要下台,“在野”的就变成“执政”的。这么做能让孩子们在班级这个小社会里健康成长。新的学年、新的学期开学第一天上的第一课,是起点,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入校课程。每年9月1日,不论艳阳高照还是秋雨绵绵,中国的每所小学都会迎来一年级的新生。这些六七岁的孩子离开家庭,离开父母,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伙伴、新的生活,既有渴望与向往,同时又有些茫然和不知所措——没有安全感。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认真地观察孩子们的行为。
开学第一天,我们专门为一年级的孩子设计了入校课程。学校为小朋友们铺上红地毯,让他们自己走进校园。笑容可掬的老师站在学校门口,为每一个孩子戴上一朵“幸福花”,说一句欢迎和鼓励的话。然后,进入校园的这些孩子由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牵着走进教室,班主任老师在教室里迎候。到了教室里,孩子们要品尝我们的“幸福甜饼”,感受学校的味道……我们还给每个孩子发一本“成长护照”。
开学后第一周先不上课,而是让孩子们熟悉校园环境、老师和同学。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到图书馆、医疗室、保安室、校长室、老师办公室等部门参观,每参观完一个部门,他们的“护照”上就会盖上一枚“海关”印章。
为什么我们要为一年级的孩子设计这样一门入校课程?首先,是出于心理学方面的考量。六七岁的孩子尚处在对家庭的依恋期,让孩子将对父母的依恋迁移到老师身上是教育生活的开始。如果没有这样的入校课程,就很难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校园的可爱。假如老师一上来就对孩子严厉批评,孩子就会感觉学校是一个恐怖的地方,就会失去安全感,不再喜欢待在学校里。
其次,是出于教育学方面的考量。孩子在家长和社会的暗示下,知道要走进校园过学习生活。孩子满怀期待和向往来到学校,如果我们一开学就上课,写作业,讲纪律,提要求,而没有给他们一个过渡期,他们就很难适应。
或者说,如果我们一开学就让孩子品尝到失败的滋味,这样,教育尚未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因为孩子将不喜欢校园,不喜欢老师。在孩子们的学习道路上建设一座长长的引桥,让他们顺利登上学习生活这座桥,这是十分必要的。
再次,是出于社会学方面的考量。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依赖两种深层次的内心感觉:一是安全感,二是归属感。前者与恐惧(死亡、伤害、痛苦)有关,后者与孤独(依恋、隔离、无助)有关。
开设入校课程,其实就是想让孩子一进入校园就拥有安全感,如体会校园里融洽的气氛、熟悉和蔼可亲的老师等,还想让他们尽快找到归属感,如接受高年级同学的帮助、整理自己的教室、参观校园、认识老师和同学等。
最后,是出于管理学方面的考量。学校设计这样一门入校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开设这门课程前,开学后老师们一般是按部就班地上课。在开设这门课程后,老师们需要研究儿童的特点,改变自己,主动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这样的改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帮助一年级的孩子尽快融入校园生活,让他们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这就是入校课程的本质。(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谈谈开学这件事。新的学年、新的学期开始,照例是举行开学典礼,学生、教师代表讲话,校长致辞。开学这一天,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01组织好开学典礼
校长致辞往往是长篇大论,其实小学生能够听懂和记住的不过两三句话。所以,无论校长做冗长的发言还是简单讲几句话,对小学生而言,效果都差不多。开学典礼那天我就跟孩子们说了两句话:一是“要恢复和强化以往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二是“高年级的同学要为低年级的同学做出榜样,并能主动关心低年级的同学”。一个暑假,孩子们懒懒散散,良好的校园生活习惯基本丢弃,开学后迫切需要恢复和强化,这是新学期伊始最重要的事。开学之后,孩子们需要静下心来,安心回到校园,回归课堂。
让大孩子为小孩子做出榜样,有两个意义。其一,要求高年级的孩子做得更好,让其感觉时刻都有小孩子看着自己、学习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其二,有利于减少大孩子欺负小孩子的现象,因为有了这种认识,大孩子欺负小孩子,就会感觉不好意思。这种现象虽然无法根除,但不可忽视,否则一旦发生,就会影响孩子成长。
02
上好第一课。第一课该怎么上?我们最起码要知道,如果第一节课孩子就不喜欢老师,也不喜欢这门学科,我们这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可能要白做。很简单,孩子不喜欢老师,连带着就不喜欢这个老师教授的这门学科,也就不会认真听课,更不愿意写作业,到考试时若逼急了,可能还会出点儿问题。我们对老师“上好第一课”给予了指导,建议他们“改变传统的上课方式,采取孩子们喜欢的方式上好第一课”。
可以上成讨论课:就这门学科讲一些故事,让孩子们谈谈体会、介绍学习经验等;可以上成活动课:到实验室、操场、校园、走廊、校长办公室等处上课,让孩子们感受到这门课的趣味性和价值;可以上成讲解课:由老师主讲,介绍与本学科有关的名人逸事、关键事件等;可以上成复习课:回顾上学期本学科的开设情况,复习学过了哪些知识,让孩子们回忆和画出知识体系树等;可以上成辩论课:让孩子们就某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辩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采用其他足以引发孩子们兴趣的上课方式。
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方式上课。
03开好第一个班会。暑假结束后孩子们回到自己的班级,有很多新闻要交流,有许多想法要说给别人听。第一个班会,要让孩子们讨论在新的学期,班级生活应怎样设计、如何不断提高班级生活质量、如何建设班级组织,以发挥每个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的班级通过竞聘方式,建立了两套班委,一套“执政”,一套“在野”,“在野”的监督“执政”的。如果班级生活质量没有提高,或没有达到目标,“执政”的就要下台,“在野”的就变成“执政”的。这么做能让孩子们在班级这个小社会里健康成长。新的学年、新的学期开学第一天上的第一课,是起点,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入校课程。每年9月1日,不论艳阳高照还是秋雨绵绵,中国的每所小学都会迎来一年级的新生。这些六七岁的孩子离开家庭,离开父母,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伙伴、新的生活,既有渴望与向往,同时又有些茫然和不知所措——没有安全感。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认真地观察孩子们的行为。
开学第一天,我们专门为一年级的孩子设计了入校课程。学校为小朋友们铺上红地毯,让他们自己走进校园。笑容可掬的老师站在学校门口,为每一个孩子戴上一朵“幸福花”,说一句欢迎和鼓励的话。然后,进入校园的这些孩子由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牵着走进教室,班主任老师在教室里迎候。到了教室里,孩子们要品尝我们的“幸福甜饼”,感受学校的味道……我们还给每个孩子发一本“成长护照”。
开学后第一周先不上课,而是让孩子们熟悉校园环境、老师和同学。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到图书馆、医疗室、保安室、校长室、老师办公室等部门参观,每参观完一个部门,他们的“护照”上就会盖上一枚“海关”印章。
为什么我们要为一年级的孩子设计这样一门入校课程?首先,是出于心理学方面的考量。六七岁的孩子尚处在对家庭的依恋期,让孩子将对父母的依恋迁移到老师身上是教育生活的开始。如果没有这样的入校课程,就很难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校园的可爱。假如老师一上来就对孩子严厉批评,孩子就会感觉学校是一个恐怖的地方,就会失去安全感,不再喜欢待在学校里。
其次,是出于教育学方面的考量。孩子在家长和社会的暗示下,知道要走进校园过学习生活。孩子满怀期待和向往来到学校,如果我们一开学就上课,写作业,讲纪律,提要求,而没有给他们一个过渡期,他们就很难适应。
或者说,如果我们一开学就让孩子品尝到失败的滋味,这样,教育尚未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因为孩子将不喜欢校园,不喜欢老师。在孩子们的学习道路上建设一座长长的引桥,让他们顺利登上学习生活这座桥,这是十分必要的。
再次,是出于社会学方面的考量。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依赖两种深层次的内心感觉:一是安全感,二是归属感。前者与恐惧(死亡、伤害、痛苦)有关,后者与孤独(依恋、隔离、无助)有关。
开设入校课程,其实就是想让孩子一进入校园就拥有安全感,如体会校园里融洽的气氛、熟悉和蔼可亲的老师等,还想让他们尽快找到归属感,如接受高年级同学的帮助、整理自己的教室、参观校园、认识老师和同学等。
最后,是出于管理学方面的考量。学校设计这样一门入校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开设这门课程前,开学后老师们一般是按部就班地上课。在开设这门课程后,老师们需要研究儿童的特点,改变自己,主动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这样的改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帮助一年级的孩子尽快融入校园生活,让他们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这就是入校课程的本质。(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看德国幼儿教育中的隐形教学
下一页:进行教师培训的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