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教师培训的特殊意义
时间: 2020-09-21 作者:YHJ 阅读次数: 191
再培训关涉教师幸福
人从出身开始就是脆弱的,因为相较于其他动物,人在母体上停留的时间远不如其他动物。兰德曼也在《哲学人类学》中提到,人的不完满性使得人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塑造自己。正如卢梭在《爱弥尔》中说:“我们出生时没有的东西,我们成长所需要的东西,全部都需要教育赐予我们。”
人的成长不仅仅是内部世界的认知,不只是关注个体自身的而发展,而是要连接外界,在主观意识的帮助下利用外界的资源来达到“塑造自己”的目的。作为最高级的动物的人,正是因为懂得塑造自己,才在万物中脱颖而出,才能在前人的努力上不断进步,进而一代比一代优秀。
所以,人从一出生就注定了必须学习,学习是人“塑造自己”的基本方式,成长和完善是“塑造自己”的主要体现。这种学习,从人出身开始到步入社会,乃至老年生活都得以体现。从这种意义上看,学习和成长是人的基本的终身的生存方式,也是获得幸福、享受幸福的基本途径。学习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回归教师的再培训,再培训是一种针对目标群体的活动,是围绕教师为主体,并使教师在原发展轨迹上做一次二次选择、二次成长的体验。
再培训助力教师幸福
在人们的生活中,“人民”二字被概念化、被抽象化,使其脱离了人们最日常的生活。人的根本在于关注自身,在于“我”的存在于自己、于他人、于社会的意义,倘若身为人民的我们,丝毫没有察觉自身的重量,反倒将其作为一个概念词挂在教科书、挂在新闻发布者的嘴巴,那么真正的以人为本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作为再培训对象的人民教师,教师需要被特殊关怀,需要拥有更多基本的权力。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以教师为本也是如此。教师除了奉献知识与技能,还应当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收获自己应当享有的幸福权利。
幸福的最终目的,还是回归到了关注自身心灵的成长。亚里士多德觉得幸福即人本质的实现——一个人得到了幸福与其实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回事。
因此,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幸福为本,是再培训的义务所在,它应该有利于促进教师体验幸福,实现幸福。
再培训保障教师幸福
幸福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所产生的愉悦状态。教师的再培训,离不开教师对“真善美”的追求。
劳动创造人类,而人类的活动,是在主观意识下进行的,是客观规律与主观目的性的统一。人在改变自身的同时,也在改造着整个大自然,影响着身边的一切。
关于真,是人们对科学性和规律性的追求。教师求真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揭示教育的规律和本质的过程。
托马斯·莫尔认为,精神方面真正的快乐有智力以及静观真理时所获得的喜悦,还有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惬意回忆和对未来幸福的期望。
再培训工作,需要满足教师求真的需求,因此,再培训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必须得到保障,除了有业界权威人士的参与,还得有先进科学的管理手段来介入。
爱因斯坦在自身的成长中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能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
关于善,它是一种正确价值的判断。对善的追求,合乎每个人的天性。前提是得在教育的帮助下保留人的天性。作为再培训工作者,我们不断提醒自己:今天的教师是愿意学习的,如果教师不学习或者对学习不满意,我们不能责任归咎于教师本身,而是要从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条件等方面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以此改进工作;
考虑到教师平时工作任务繁重,个人学习时间有限,因此再培训必须基于教师的立场去设计课程,去量身打造各种活动内容,不能我们有什么就提供什么。时代在变化,教师也需要跟着变化,再培训也需要充分创造条件满足教师与时俱进的各种需求,提高其时效性。
至于美,马克思在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劳动创造了美”,而美就存在于人自身的主观世界中。
由此可知,真善美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再培训过程中,教师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被激发出来,于己于社会都是一种进步,师者,必先为人师表也;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前面提到劳动创造了美,在劳动方面,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更为高级的美,在美的主观世界当中欣赏自己,肯定自己!
丘吉尔说:“我是来学习的,不是接受教育的。”满足教师再培训对美的追求,就是要在再培训活动中,使参与教师成为活动主体,就是要重视教师的经验,重视教师的活动,创造条件展示教师的智慧、才能,使教师在活动中不仅发展自己,而且欣赏自己,肯定自己,从此感受美,体验幸福。(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