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点燃童年的那把火
时间: 2021-01-02 作者:YHJ 阅读次数: 65(中国有这样一句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而心理学界有这样一个观点: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说的就是早期母婴关系、一个人获得的养育方式、成长情况对他/她的影响。)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古往今来,先人的经验很是精准地预示了人的成长轨迹。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童年的性格、习惯将是他们往后生活的缩影。幼时胆小怯懦,长大后少有悍勇无畏,少时善弄是非,成人后也难守正直纯良。可见人的一生中,前二十年有多么重要。
然而从出生到成人,能够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多到不可胜数,家庭、环境、社会,种种,如果孩童是白纸,这些则是每日每夜、每分每秒都在向其中渗透的颜料。这些最初的颜料,一旦真正接触到白纸,哪怕以后用其他的颜色覆盖于上,它虽看似消失,却早已渗入纸里,无法分离。
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因为少年时期三观没有成熟,而幼龄的孩子甚至没有三观。这决定了他们首先接触到的东西会以更深刻的姿态印在心里。而他们所做的,大部分只是模仿和学习,这种学习不会经过筛选,因为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标准。而他们最早学会的那些东西,将成为他们日后进行其它思考的基础,以及的“标准”。
“先入为主”大概可以恰当地解释这一点:如果别人用一句话告诉你,某个人品行败坏,而你接受了这个说法,那么将来若要改变你对这个人的看法,或许需要三句话甚至更多。
孩子是最易被环境同化的一个群体。当他生活在一个充满温暖和善意的环境里,当一个人遇到困难,另外每个人都乐于伸出援手,孩子也会变得阳光、善良,因为在他看来,这就是世界该有的样子;同样,倘若他生活的地方,人人自私自利,那么他也极容易成为那样的人。所以,这是教育存在的意义。
在成长的初期,教育来自父母、长辈,这种教育是最关键也最涉及本质的。甚至,这个阶段不能成为教育,它更多是一种通过朝夕相处而完成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看上去,似乎没有向孩子正面传授任何东西,但是孩子的身心每一天都在被塑造。
事实上,教育的内涵要比我所能想到的广博得多,对这方面的研究从没有少过。上面提到的,童年作为多数人成长的缩影,而同时也有少数人,他们的幼时经历并无丝毫值得羡慕之处甚至可以称作凄惨,然而他们依然在成人以后绽放了自己的光。他们摆脱了曾经令人枯萎的力量,从深渊里走了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找到了那束指引自己的光,成为了自己的引路人。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教育是个很广泛的概念。童年时,这个词集中在“育”上,父母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抚养。多数人,也许最终都能够点燃心中的那把火,但父母可以提前或延后这个时间。幸运的人,得到过恰当的关心和爱护,他便早早地行走在光明中;悲惨的人,不曾有人为他举起明灯,甚至有的父母,无心或是有意,亲手将已经燃起的微弱火光熄灭,他们的孩子不得不无助地度过长久的黑暗。
直到他们学会独自寻找光明。
暴力,冷漠,嘲讽,这些经历对年少的精神的影响,则是以另一种方式,它们像是在身上剜出的血淋淋的伤口,愈合之后留下的是黑色的疤痕。孩子即便有朝一日,得以溯梦追光,这些疤痕也会随着他们的每一步踏出,隐隐作痛。
(本文来自微信:海夫人)